簡介
香港作家也斯(1949-2013)的文學創作橫跨詩歌、散文、小說等多種文體,其飲食書寫尤為獨特。他透過日常食物,探討文化流轉、城市人情與身份認同,將飲食從單純的味覺體驗提升為一種文化敘事。也斯認為,食物不僅是背景描寫,更是人際關係與文化交流的媒介,能勾連人際關係與歷史記憶。在《守望香港》中,他寫道:「從種種平常的食物身上,我們看見不同的文化如何流轉,歷史如何演進。」食物在此成為城市變遷的見證者,既承載個人記憶,亦映射社會發展。
藝術越界
也斯的散文以藝術越界為主要特點。將不同的藝術形式(如電影、美術、音樂等)及媒介融入文本,作者以藝術越界的手法與各個領域的文化工作者合作,通過體察、反思香港文學的發展以豐富自己的創作題材及手法。
作者曾任中學教師、《星報》翻譯、《南華早報》美術編輯等多個職位,在1978年年赴美進修,後常年出入世界各地。因此也斯善於多道融合,其散文亦從多種視角展現地方文化。
也斯曾在《散文的生活與態度》中解釋其散文藝術越界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對文化多種形態的興趣令他想從純文學中走出來;另一方面則是因爲身處異地他鄉時觸發自己的舊時記憶,令他思考能夠更靈活包容地思考問題。因此也斯的散文是:「包容性更大、探索範圍更闊、視野也更寬敞。」
在他的散文中亦能展現小說的敘述與詩歌的語言。這種混雜、交叉的散文特點與香港都市的自由精神特質不謀而合,而也斯多在散文中表達個人態度,展示對於文化的創造及想像。
藝術手法
一、多感官描寫與雅俗共融
也斯擅長以細膩的感官語言呈現食物的多維意象。在《人間滋味》中,他以「櫻桃紅艷,杏子鮮黃」描繪視覺色彩,用「桃子的香氣縈繞不散」喚起嗅覺記憶。這種多感官交織的筆法,使讀者身臨其境,感受食物與情感的共振。
此外,他刻意打破雅俗界限。例如,引用陸游「只將食粥致神仙」的詩句,對比香港市井的「豬紅粥」,既突顯粥的文化意涵,亦貼近平民飲食的樸實。
二、食物細節中的匠心與諷喻
也斯對烹飪過程的描寫極盡細緻,如煮魚湯時強調「每種魚帶出自己味道,徐徐攪拌」。同時,他透過食名揭示文化現象,如孔府菜「詩禮銀杏」「吉祥干貝」等名稱。在《粥味人生》中,他將慢熬的粥與快餐文化對比,批評現代社會的快餐店「找不到不同對待食物的態度」,藉此反思功利主義對傳統價值的侵蝕。食物成為文化批判的載體,既記錄匠心,亦針砭時弊。
三、互文性書寫:飲食與藝術的跨界對話
也斯常將飲食與電影、哲學互文,拓展文學的表現維度。例如,他將侯麥電影《在莫德家的一夜》比作「清粥」,初看平淡卻「有人生千百種滋味」,呼應粥的簡樸與深意。又如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中「剖榴槤」的情節,透過卑微食物連結母子情感,體現「倫理與態度的纏結」,探討了食物在情感結構中的基本位置。這種跨界書寫,使飲食成為解讀藝術與人生的鑰匙。
飲食散文
一、題材偏好
在散文創作時,也斯展現出他對於食物題材的偏好。他認爲飲食作爲入世的事物有值得探索的地方,而談飲食能作爲文化與文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節點。例如他在《人間滋味》中提到:
「其實我既不是飲食專家也不是愛情專家,不過是對日常生活、飯桌上的人情往來,常有所感,有機會也想記述成文。年輕時有很多執著,年紀大更想欣賞不同的生活態度。」
他自認自己並未飲食專家,飲食散文只是記述日常生活、人情往來的所感所想。
二、飲食描寫
也斯的飲食描寫很少著墨於食物本身,亦少對食物的色香味做出點評。也斯不樂於賣弄飲食的知識,而是以食物帶出人情,記錄尋常生活中的人情關係及人文景觀。《人間滋味》中提到:
「總有很多飯桌上的故事,還未有機會寫出來。吃什麼還未必是最重要的,反而是跟誰在一起,看了什麼戲,談了什麼話,老叫人記懷。」
足見也斯的創作核心圍繞人為主體展開。
三、飲食與城市人情
在飲食散文的敘事中,也斯常常借飲食寫個人經歷與城市人情。例如在《潮風剛烈,蘸醬溫柔》一文中他寫與舊日辦《大拇指》的朋友們聚餐:
到了黃昏大家說一起吃飯,叫我出主意。我說不如去吃潮州菜吧。我也不知為什麼挑潮州菜,也許因為馬大是潮州人,也許因為這樣隔一兩年的聚會,有一點圍爐過年的潮汕年飯的味道吧!
過去辦《大拇指》倒是常常吃飯。也不一定是潮州菜,有時是母親煮了飯,有時是到街口的客家菜,有時過馬路到上海小鋪吃豆沙窩餅。除非是排版到很晚,或者通宵在街頭貼海報什麼的,那就會去好像老不關門的路邊潮州打冷小攤,吃大眼雞和潮州粥宵夜。那時也有朋友說: 「每天都好像過年一樣!」
無論是潮州菜、母親的家常飯、客家菜、上海小鋪的豆沙窩餅還是路邊潮州打冷小攤,都屬於作者記錄的一部分舊時回憶。他以特定料理的記憶藉由敘事行動建構出生活的部分圖景,令讀者能夠感受其經歷及情感,從而發揮飲食的敘事功能。
而在也斯眼中的潮汕年飯是「難得一群人聚首,吵鬧裡有溫情」,因此他透過散寫潮州食物與潮州朋友人情,記錄與朋友相處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對故友相處舊時光的懷念。透過食物與情感狀態的關聯記錄自身內心世界情感的起伏和變化。
四、飲食地域化
在也斯筆下,我們亦不難發現他對於具有地域特色的飲食的描寫及記敘。例如在《秋天的故事》一文中他記述與朋友們分享家鄉秋天的食物的經歷:
住在家裡的小林說廣東人總覺得秋天天氣乾燥,燥邪易傷肺損胃,所以注重潤肺生津的湯水。什麼雪梨雪耳煲老鴨、沙參玉竹煲排骨、蓮子茨實老鴿湯啦。他帶了母親的湯。我是廣東人,聽來也有親切感。在上海長大念書的尤金則想到醃篤鮮、想到杭州的菜魚丸湯。小崔說在東北,秋冬常吃酸菜,因為秋天白菜下來,醃成酸菜可以放到冬天。冬天的時候,酸菜和凍豆腐、粉絲一起燉湯也非常好吃。香港好像沒有酸菜,很久沒吃了,真的很懷念。」
以及朋友所分享的蔬菜的不同名稱:
她說吃菠菜,家鄉叫紅根菜;還有油墨菜,家鄉叫鍋菜;還有一種近似香港的油麥菜,一種則帶點苦味,葉子有棱角,較尖,平時都是放油清炒,不記得叫什麼名字了!
也斯借蔬菜名稱的本土化及湯的不同吃法展現飲食文化的差異,記錄下各地人民根據地方氣候及食物偏好產生的對食物的創造性,以食物透視平凡的生活,同時以跨省份的各色菜肴及來自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帶出對人情的深廣體察。
四、飲食與城市文化
香港文化的變化與地理位置、西化背景、移民往來有關,因此複雜的政治歷史令香港的美食具有混雜及開放的特性。也斯在《嗜同嚐異——從食物看香港文化》一文中記述了香港人如何將中國各地及世界各地引進的食物進行加工,且轉變與原來相似卻香港化的食物:
香港市民多熟悉的食物是廣東飲茶的點心,雲吞麵、車仔麵、白粥油炸鬼。但點心的發展也逐漸離開了原來廣東的規範,加進了受外國影響的食物如芒果布甸、蛋撻、加進本地價廉美味的鳳爪、魚雲、東南亞甜點喳喳等。廣東筵席上的名菜鮑魚和魚翅在香港有了摹仿戲謔的版本:有用麵粉製造的素仙鮑魚,和用粉絲代替的魚翅,以非常廉宜的價錢,變成路邊零食。
西餐很早就在香港流行,但西方的文化也不是原封不動地就照搬過來。戰後在香港流行的西餐,稱為『豉油西餐』,即是說,基本上是西餐的做法,但為了中國人的腸胃,適應有人受不了牛油和牛奶,用的是中國式的調味。這些食物的性質和名字,見出了中西文化相遇的驚愕、誤解與調協。
香港的點心以廣東飲茶的點心為基礎,再加上外國的食物以及本地的特色美食。而香港流行的西餐更是根據西餐做法改良成的中國式調味西餐。也斯借香港的多元化飲食點出香港的文化身份,展現飲食文化的互相滲透及共存。
除了香港的點心及西餐外,也斯亦借潮州菜和客家菜由流行轉入式微的發展歷程,揭示香港的舊文化逐漸被城市發展及時代發展的風氣所取代:
數香港的傳統食物,可以數來自廣東的客家菜和潮州菜,傳統的潮州菜在香港上環舊區發展,後來變成散佈各街市附近一般人宵夜的『打冷』夜攤。客家人的曆史久遠,據說可上溯到五胡亂華時代的人口大遷徙,再經曆朝動亂,從不同路線移居至南方和沿海一帶。多年輾轉流徙,唯獨仍然保存了他們的方言和習俗。客家人隨遇而安、勤儉樸素,這也在他們的菜肴上表現出來。香港五十年代流行的客家菜,以沿東江一帶惠州等地的東江菜為主,還有江東的山區菜,來港後在圍村發展的圍頭客家菜。菜式也常見因流徙不定、積穀防饑而來的醃菜鹹菜,農耕耗力而需的肥膩肉食、田地山區就地取材的野菜雜根,如梅菜扣肉、炸大腸、豬紅、豆腐煲、還有清末沿海鹽工把雞包在鹽中而發展出來的鹽焗雞,都曾是五十年代小市民上館子的美食。但是客家菜肥香重鹹,這農業社會的口味,在六十年代城市發展及西化的風氣下逐漸被其他食物取代了。直至最近才又隨懷舊潮重新出現了新派的客家小棧。
在也斯眼中,文化的興衰更替藏於城市文化的變遷與發展之中,而讀者能夠透過香港的飲食文化透視現代文化發展的規律。
在《嗜同嚐異——從食物看香港文化》的文末,作者發表了自己對於香港文化的看法:
大家都說香港是文化沙漠,來自北京的說這兒寫的中文不夠純粹,正如這兒的北京填鴨不是真的北京填鴨;來自倫敦的說這兒說的英語不夠標準,正如在這兒沒法吃到正宗的炸魚薯條一樣。近年中國大陸揚州的大廚師傅說要把揚州炒飯的食譜正式注冊成為專利,認為其他地方炒的都不正宗,香港這吃揚州炒飯最多的地方,對此覺得是個笑話罷了!
儘管在大衆心裏,香港所接受的飲食文化種類冗雜,導致不夠純粹、不夠標準、不夠正宗等等文化弊病。然而在也斯看來,香港對於外來飲食文化的開放、接納的態度能夠不計較食物的優劣高低而承認其特殊的存在意義,因此香港是「沒有一副民族主義的排他腸胃」。在這一篇散文中,也斯試圖借飲食反映社會文化及港人精神,香港正是因邊緣化位置而能夠理解遭受偏見和歧視的其他邊緣人的感受,因此香港飲食文化的和諧共融亦象徵香港人於多元文化下的身份認同。
五、飲食散文主旨
無論是記述城市人情、地域化特點亦或是城市文化,也斯在其飲食散文中展現了對歷史文化流變的認識。同時透過融入文化藝術開拓文學藝術的趣味及可能性。食物與人的連接、融合投射出作者的人生感悟與價值觀。
參考資料
專著:
也斯:《越界書簡》。香港:青文書屋,1996年。
也斯:《城市筆記》。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也斯:《人間滋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也斯:《也斯的香港》。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22年。
曾卓然編:《也斯的散文藝術》。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5年。
論文:
淩逾:〈味覺地理學的後現代敘事〉,《華文文學》,2013年第2期,頁10-19。
尹茜茜:〈香港的「漫遊者」:也斯散文研究〉,(碩士論文,福建師範大學,2012年),頁1-66。
王家琪:〈也斯的香港後殖民文學與論述〉,《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020年第27期,頁75-144。